逛過游人如織的三坊七巷,品嘗過上下杭街頭巷尾里的福州小吃,藍房網“尋訪福州最有味道的街巷”本期走進千年文化之鄉、帝師故里——螺洲,帶您從福州老市區轉身游賞這座古鎮。這里的名人故居與文教古建,同樣也散發出濃厚的閩味,因而素有“小福州”美譽。
螺洲鎮位置示意圖
螺洲鎮位于福州市倉山區南臺島東南端,南臨烏龍江,北、西分別與城門鎮、蓋山鎮相連,古稱“百花仙洲”。此地因其形如青螺,又有東晉時洲人謝端遇田螺仙女并結為夫婦的美麗傳說,故名“螺洲”。
一個古鎮,按面積與人口計算,不值一提,卻是福建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鎮之一。這里更因末代皇帝溥儀的“太師太傅”——陳寶琛,被世人尊稱為“帝師之鄉”。
帝師之鄉
漫步螺洲古鎮,石板巷道,“帝師之鄉”的吉光片羽,耕讀傳家的舊日風華,就藏在一磚一瓦之間。
螺洲所具備的千年文脈,與三坊七巷不相上下【相關閱讀>>>福州不應只有三坊七巷】。明清時期古鎮內三大家族不足千戶人家,卻出了狀元1人、進士27人、舉人108人、武舉11人,其中就走出了清刑部尚書陳若霖、末代皇帝溥儀帝師陳寶琛、末代狀元王仁堪等名臣高士。
陳寶琛故居——陳氏“五樓”
螺洲人建文廟以尚禮,創書院以從文。踩著石板路,可盡情飽覽不勝枚舉的古民居和琳瑯滿目的文物古跡,位于后門埕處有清朝末年狀元王仁堪的莊園,與之相臨的則有清代“末代帝師”陳寶琛所建的“陳氏五樓”。在巷弄中近距離造訪人才輩出的螺洲文脈,這樣的小旅行真是古意十足。
瓦當浮雕一角 盡顯一代帝師尊耀
進入泰山弄,典雅莊重的陳氏宗祠深藏巷內深處,祠內名人匾額令人嘆為觀止,一旁的奎光閣透出宗族書齋的氣息,都彰顯著重儒崇文之氣,是螺洲必訪之處。
陳氏宗祠
陳氏宗祠,以牌匾聯對眾多而享譽全城,這里的匾聯多達一百余幅,且多為名人題詠及御賜之作,訴說著螺江陳氏的望族歷史。
螺江陳氏一門顯赫
螺洲孔廟,始建于南宋,更是福建省乃至全國少有的非府非縣治理的鄉鎮一級孔廟,也是福州地區目前僅存的兩座孔廟之一??讖R的欞星門上的雙龍戲珠、雙鳳搶云等設計寓意深遠。門后有半月形的浚泮池,池上有拱形步云橋,別具一格。
螺洲孔廟
進入景觀路,臨江有堤壩,壩前則有古樹步道,多處供人游憩的名人亭散布其間,與巷口邊上的陳若霖故居、尚書弟、天后宮彼此相映,構成螺洲人文聚落的一道人文走廊。
天后宮、陳若霖故居
螺洲除了保留了歷史先賢的文物故居之外,這里還留存著不少近現代建筑的身影。1950年至1970年,螺洲曾是閩侯地委、閩侯縣委所在地,這些建筑同樣見證了這里曾經的輝煌。
這些建筑見證了這里曾經的輝煌
誰人“坐享其成”?
“螺棲勝地潮通海,虎距前山影蘸川。”這是清代魏杰描寫螺洲的《螺江春潮》中的詩句。走進螺洲鎮,好似穿越時空,千年歷史展現在眼前。
巷弄邊上的書香院落, 人文聚落里的禮圣典范,旅途有此一遇可謂不虛此行,倘若能在此間得一居所,一院落,想必也是人間美事矣。
時光幾經沖刷,傳承數百年帝師一脈,這樣一個古鎮不乏古早味,也需要新生代事物。誰人坐享其成?
泰禾福州院子,承襲紫禁城皇家氣派,世界知名空間設計大師借鑒福州三坊七巷形制,規劃四坊十八巷。北有墅區高層瓊林臺,南有別墅尚書坊、中書坊、翰林坊、狀元坊。
作為區域唯一的新中式院落別墅,特邀國際建筑設計大師執筆規劃,融合了“門、墻、巷、院”的建筑價值體系,以極致研磨中國建筑文化,深入探究國人居住情懷,打造私家山水園林,結合當地的環境氣候、居住審美,為各坊巷獨立設計景觀主題,構筑低密度圍合社區。
同時,運用假山疊石創造峰、巒、洞、谷等形象造園,百花溪水繞園而過,以數十年的園林規劃經驗,淬煉近20萬方新中式園林的大美之境。
泰禾瓊林臺,75㎡-135㎡ 狀元府邸,擇址帝師文脈寶地,風水綿延,一脈承襲泰禾新中式國風大宅,再續當代帝師傳奇。
多少狀元郎,出此大宅門?放眼今時今日偌大一個福州城,或許也只有TA有這樣的底氣了。